纪录片大山的女儿观后感(通用5篇)
细细品味一部作品以后,这次观看让你有什么体会呢?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观后感了。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观后感吗?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纪录片大山的女儿观后感(通用5篇),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,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。
纪录片大山的女儿观后感1荧屏上的黄文秀形象,知行合一、立体丰满。她从乡亲们那里汲取智慧和营养,也向乡亲们传播新时代的新思想和新理念
观看电视剧《大山的女儿》,不禁热泪盈眶、思绪澎湃。伴随着荧屏上“时代楷模”黄文秀平凡而又非凡的人生历程的艺术再现,感受着这位“大山的女儿”精神不断升华的轨迹,我为荧屏成功塑造了黄文秀这一艺术典型、唱响新时代青春之歌点赞。
这部关于精准扶贫和新农村建设的影视作品,具有精神高度、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。如剧名所示,《大山的女儿》浓墨重彩地为“时代楷模”、广西百色市乐业县百坭村原驻村第一书记黄文秀树碑立传。如果说作家杨沫的长篇小说《青春之歌》培育和引领了一代又一代青年投身革命事业,那么,《大山的女儿》坚持现实主义精神与浪漫主义情怀相结合,以精彩的故事、生动的细节、鲜活的语言,塑造既有理想又脚踏实地、既有精神高度又有文化内涵的新时代青年黄文秀形象,再次唱响了青春之歌。
黄文秀的形象已经出现在一些文艺作品中,同题创作,《大山的女儿》充分发挥电视连续剧的独特优势,着力刻画人物的精神世界。荧屏上,黄文秀的艺术形象真实可信、可亲可学,既 ……此处隐藏7179个字……女儿”。
形成感召社会的磅礴力量
“有些人从山里走了,就不再回来,你从城里回来,却再没有离开。”这是“感动中国2019年度人物”给黄文秀的颁奖词。她以什么感动中国?她用每一次选择作出回答——她放弃城市优渥生活,回到家乡开展脱贫攻坚事业;她将自己的车当公车用,驻村一年间行驶2.5万公里;她舍小家为大家,父亲患病住院却不能留在身边尽孝;她连夜赶回百坭村开展防汛救灾,将30岁的生命献给党和人民。从大山里走出,再回大山中去,《大山的女儿》表现出一个脱贫攻坚英雄的人生轨迹,把她的精神具象为一个个真实可感的故事,勾勒出一名年轻共产党员的价值追求和使命担当。
英雄是民族最闪亮的坐标。像黄文秀这样将生命定格在脱贫攻坚征程上的同志有1800多名;像黄文秀这样苦干实干,同贫困群众想在一起、干在一起,将最美的年华奉献给脱贫事业的干部有数百万之多。正是这些平凡英雄,以青春、汗水,乃至生命,共同汇聚形成了“上下同心、尽锐出战、精准务实、开拓创新、攻坚克难、不负人民”的脱贫攻坚精神。
《大山的女儿》讴歌不忘初心使命、心系人民、脚踩大地的黄文秀,通过弘扬以黄文秀精神为代表的脱贫攻坚精神,激励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和“两个一百年”的奋斗目标奋勇前进。今天,要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,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,离不开链接时代脉动与人民心声的影视作品。《大山的女儿》通过将镜头聚焦于真实社会中的人和故事,借助艺术性表达,向观众展现了黄文秀的优秀品质,更反映出我国脱贫事业的重大胜利。它让我们看到,一部扎根人民的影视剧,能够增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吸引力、影响力、传播力,为广泛吸引社会力量投身重大国家战略的实现,坚定了信心、凝聚了力量。